PP电子好莱坞巨头的权力游戏 (1)

  新闻资讯     |      2025-04-03 14:15

  PP电子好莱坞巨头的权力游戏 (1)1924年,眼科医生朱尔斯·斯坦,在芝加哥成立名为“美国音乐公司”(MCA)的音乐版权和演出代理公司。

  十二年后,一个叫卢·沃瑟曼的年轻人加入公司。出身寒门、学历不高的沃瑟曼,用十年时间,从基层员工一路做到总裁,MCA亦在其手下,成为当时好莱坞最令人敬畏的势力。

  MCA的发展史,也是沃瑟曼的权力积累史。他是好莱坞头号权势巨头,对旗下艺人和产品有极致掌控力。这种掌控,是他权力的基础,也是令他在黑白两道间无碍游走的触角。总统与他亲密无间,黑帮与他谈笑风生,行业变革由他引领,无数政娱人士受他托举上位。

  其中稍年轻一些的,名叫朱尔斯·斯坦。他气质内敛,衣着整齐,出生于印第安纳州的贫穷犹太裔移民家庭。学习成绩出色的他,18岁便完成本科学业,后考入芝加哥大学继续深造。

  从小对音乐表演感兴趣的朱尔斯,在演出市场兴盛的芝加哥发现商机:为乐队寻找、安排演出机会并从中抽成,可带来丰厚收入。

  大部分乐手隶属工会,为和他们合作,朱尔斯加入名为美国音乐家联盟(AFM)的工会。不久,他因给非工会成员接私单,被AFM的芝加哥10号分会负责人约瑟夫·温克勒罚款1500美元,并被开除出AFM。

  转机很快出现。10号分会成员詹姆斯·彼得里洛找到朱尔斯,之后便发生文首的街头交谈。彼得里洛表示,他可让朱尔斯重新加入AFM,且会把罚金减至500美元。

  当时彼得里洛加入AFM不过三年,并非分会管理人。他曾混迹黑帮,性格火爆,做事狠辣。他做出如此笼络人心的承诺,令朱尔斯颇感蹊跷。

  不久,10号分会发生一系列戏剧性事件。先是温克勒在某次会议中,被工会成员当场砸头,头骨破裂;一个多月后,分会办公室内发生爆炸案......一名工会成员向媒体发布匿名信,称这些事是分会内斗的结果,其背后主谋是彼得里洛。

  26岁的朱尔斯,第一次直观感受到演出江湖的凶险,之后的职业生涯中,他一直努力维护与工会高层的关系。

  1924年,朱尔斯成立MCA,开启创业路。他头脑敏锐、善掘商机,以代理零散演出起家,并通过改革营销方式、为乐队打造个人品牌、开设自有舞厅、销售自有商品、签独家合约等手段,将MCA迅速发展为业内领军机构。

  期间,树大招风的朱尔斯,经历数次黑帮绑架威胁。但他毫无惧意,只是给自己买了几份人身保险。他也没找。彼时芝加哥的权力结构鱼龙混杂,政客、黑帮、之间利益盘根错节,朱尔斯不愿浪费时间。

  就这样,朱尔斯在短短几年内,成了手握充裕现金流的娱乐界大佬。大萧条时期,普通人连吃饭都成问题,朱尔斯却在买房、买车、买游艇、买古董,把分公司开到各大城市。

  这一方面源于他手持MCA股份,另一方面源于他和朱尔斯的利益共生关系:朱尔斯为彼得里洛日常奢侈消费买单,并助其平稳接任AFM全国主席,彼得里洛则帮朱尔斯摆平不听话的工会成员,令普通音乐人在MCA面前完全没有议价权。

  沃瑟曼23岁,高中学历,穿着土气,刚结婚,和岳父母住在一起。他岳父亨利·贝克曼曾是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知名律师,后因大萧条时期崩盘、卷入挪用案等原因返贫,最后连女儿伊迪斯的大学学费都付不起。伊迪斯高中毕业后便开始工作养家,并因此与沃瑟曼相识相恋。

  朱尔斯看不上沃瑟曼,后经其他高管劝说,才同意给这个小伙子一个机会。他警告沃瑟曼:“这个职位可能只是暂时的,你得给自己做好打算。”

  沃瑟曼出身犹太裔寒门,因贫穷上不起大学是他终生之憾。他野心勃勃,精力充沛,有改变命运的强烈决心。入职两年,沃瑟曼从宣传岗升职至经纪人。又一年后,他因无法忍受当时直属领导的专横性格申请调岗。朱尔斯于是将他调到洛杉矶办事处。

  MCA的洛杉矶分部,是朱尔斯长远眼光的体现。他早早感受到现场演出行业的式微,遂决定转移公司重点业务领域。新兴的好莱坞电影业,正是他下一目标。

  1939年沃瑟曼到达洛杉矶时,MCA的电影部只有不到十名经纪人,部门收入不及乐队部门的零头,旗下最大客户是刚有了点小名气的男演员罗纳德·里根。

  这种蛮荒状态,正合沃瑟曼欲大展拳脚的心意。他做事极勤奋高效,业内很快注意到这个势头凶猛的新人。与沃瑟曼共事过的人,后来如此形容:“在那个没有电脑的年代,沃瑟曼就是行走的电脑”。

  彼时最负盛名的电影公司米高梅的总裁路易斯·梅耶,曾试图挖角沃瑟曼,但沃瑟曼拒绝了。他深知,米高梅这样的制片公司看似风光,但其命运掌握在投资方手里,日常做事限制重重,而在MCA的洛杉矶分部,朱尔斯几乎完全放权给沃瑟曼,由其自由推进业务。

  在沃瑟曼领导下,MCA不断抢艺人、收购制片和经纪公司,手段极其强势,同业无不畏其威势。1945年,MCA收购了最大竞争对手——代理了葛丽泰·嘉宝、格力高利·派克、比利·怀尔德等三百名知名演员、导演的经纪公司海沃德-达沃里奇,一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经纪公司。

  这桩收购案,令沃瑟曼在MCA的地位进一步提升,成为朱尔斯一人之下、万人之上的话事人。整个洛杉矶分部的企业文化,也打上沃瑟曼个人风格烙印,即适者生存。公司会议上,同事之间可以吵架乃至打架,沃瑟曼则静静观察,并做出最终决断。

  沃瑟曼还要求经纪人百分百掌握涉及代理对象的一切事宜,大到合同,小到诸如室墙纸颜色等琐事,经纪人皆须每日向上汇报。

  到了50年代,MCA已成巨无霸集团,旗下代理约700名艺人。除了公司在各州注册的连锁公司,朱尔斯名下还有许多围绕MCA主业务设立的关联企业。业内称其为“MCA章鱼”。

  沃瑟曼在这一鲸吞万物的过程中居功至伟,人人心知肚明。1946年12月,年仅33岁的他,被任命为MCA新一任总裁。朱尔斯则退居幕后、垂帘听政。

  当时好莱坞的劳工生态非常复杂,有至少43个行业和人才工会。规模较大的,有国际剧场舞台工作人员联盟(IATSE),该组织在全美有六万名会员,其中一万名在好莱坞,职业包含摄影师、起重器操作员、化妆师等。与IATSE针锋相对的,是拥有近万名会员的制片厂工会大会(CSU),成员职业包含木匠和油漆工等。

  好莱坞劳资斗争难解,其中一个原因,是劳工在电影制作过程中极为重要,一旦发生导致制作停摆,可令数百万美元的成本付之一炬。

  杰克·华纳、路易斯·梅耶等制片公司老板,普遍采取强硬态度与劳工对抗,并长期挑拨IATSE和CSU关系。由于CSU的主席赫伯特·索雷尔性格更为强悍难搞,各大制片厂最后决定与IATSE联手,彻底摧毁CSU。

  彼时正逢美国政坛浪潮最强烈之时。IATSE决定给CSU扣上主义帽子,从层面打垮他们。经过数年国会听证会斗法,CSU在多方夹击下受到重创,并在1952年走向尾声。期间各方人马的明争暗斗,可单独成书,此处不再赘述。

  沃瑟曼来洛杉矶后代理的首批客户中就有里根。沃瑟曼曾帮他谈下高价合同,也常带他出入黑白两道的社交场合,更多次指导他在涉政活动上的言行。二人的关系远超普通同事。

  期间,演员工会(SAG)的站队一度成了关键。时为SAG主席的里根,紧紧抱住制片厂和IATSE的大腿,在听证会上强烈批评了CSU,称其亲共。不难想象,这背后必有沃瑟曼的指点。

  1950年,沃瑟曼的客户詹姆斯·史都华与环球影业有《百战宝枪》《我的朋友叫哈维》这两份片约。当时,好莱坞明星收入体系,分为合同制(年薪约5万到20万美元)和单片制(每部电影10万到20万美元),罕有例外,而沃瑟曼向环球开出薪酬方案是,环球要么按每部20万美元的标准付片酬,要么把影片收益的一半付给史都华。

  沃瑟曼心知环球拿不出40万现金,所以定会大大增加分成比例。事实证明了他眼光精准。单是《百战宝枪》,就令史都华入账近90万美元(在当时的好莱坞是天文数字),令其一跃成为最高片酬影星。演员的片酬水平亦被整体拉高,话语权也越来越大。

  与之相对的,是制片公司不再拥有强势地位。性格火爆如杰克·华纳,一度气得放话要MCA,但迫于现实形势又收回了这句话。

  二战后,美国的电视机产量逐步增加,售价也越发能被普通家庭承受,而电视节目市场几乎一片空白。若此时沃瑟曼入局,他不单可制作电视节目、给电影增加一个新播放平台,还可定义整个行业的玩法,一如他当年刚来洛杉矶时那样。

  SAG当时规定禁止经纪公司参与内容制作。不过这对沃瑟曼来说不是问题。SAG主席里根、沃尔特·皮金都是MCA的客户。在二人游说下,SAG董事会一致批准了经纪公司的电视节目制作权。

  财力雄厚、兵强马壮的MCA,很快便在业内产生影响。他们指导CBS对当时拥有最多艺人资源的NBC发动闪电战,接连挖角《阿莫斯与安迪》《杰克·本尼秀》等NBC老牌节目的班底,还利用其在NBC高层的关系网PP电子官方网站,把被解雇的原ABC总裁罗伯特·金特纳,扶上NBC总裁之位。NBC开高层内部秘密会议时,MCA电视部门负责人桑尼·威尔伯林可随时参会,无人敢有异议。

  1959年至1960年,所有电视台播放的晚间节目中,约一半是MCA制作或联合制作的节目。MCA自然赚得盆满钵满。据《财富》杂志统计,一个节目若能在三年内首播并重播,可给MCA带来近2000万美元的收入,利润率远超艺人经纪业务。

  此时的MCA已在美国内外注册两百多家子公司,内部财务结构极其复杂。为了留住沃瑟曼这样的人才,朱尔斯决定让MCA上市,并给沃瑟曼提供了20%的股份,份额仅次于朱尔斯自己的53%。

  上市前,负责尽调的第三方公司,就沃瑟曼与黑帮的密切往来进行了详细询问。这令素来行事低调的沃瑟曼颇感不适,因为他确实和许多涉及黑帮事务的人有往来。与黑帮勾结的卡车工会主席吉米·霍法、游走黑白两道的律师悉尼·柯沙克、做涉黑生意的莫伊·达利茨等人,都是他的老友。

  沃瑟曼与这些人交往,既出于商业利益考量,亦是为增加影响力。行走名利场,别人认为他有多少权力,比他实际有多少权力更重要。权力光环本身就能撬动更多权力。

  这种带有神秘感的黑帮风格,亦贯穿于沃瑟曼的日常管理中。沃瑟曼强硬好胜、对一切细节过目不忘,在日常工作中对员工极度压榨,对任何形式的背叛零容忍,但若员工在私生活中遇到困难,沃瑟曼也会毫不犹豫出手相助。他会帮照料离世员工的家属,给缺钱的员工垫钱,当员工的妻子出轨时,他甚至会帮忙“打小三”......他喜欢把功劳归给员工,也乐于放权,员工因而对他更忠诚。

  有趣的是,虽然沃瑟曼对员工的忠诚度要求奇高,又身处大男子主义之风盛行的权势男人圈,但他对风流成性的妻子伊迪斯却异常包容。外界对此无不称奇。

  沃瑟曼没有情人,但他有不良嗜好:打牌。工作之余,他酷爱参加牌局,赌注经常高达数十万美元。很多人猜测,沃瑟曼之所以升任总裁后还一直住原来的小房子,是因为他把收入都输光了。

  1957年,沃瑟曼为MCA开发了又一个宝藏。在大多数同行尚未意识到老片的再发行价值时,他已着手收购派拉蒙1948年以前的电影库,并通过在电视上重播这些老电影来收取版权费。

  沃瑟曼为此投入5000万美元。这笔交易在当时普遍被视为严重的决策失误,但时间证明沃瑟曼眼光敏锐。随着拥有电视的家庭越来越多,这笔交易最终令MCA获利逾10亿美元。

  到1959年时,MCA已拥有约1650个节目,另有约525个联合制作节目。在如此规模下,接受司法部的反垄断调查成了必然。

  影片若想得到银行融资,须由有票房号召力的影星领衔,而这些影星中60%都由MCA代理,马龙·白兰度、格力高利·派克、柯克·道格拉斯、克拉克·盖博、詹姆斯·史都华、玛丽莲·梦露、雪莉·麦克莱恩等影星,以及希区柯克、约翰·福特、田纳西·威廉姆斯等知名导演、编剧,皆属MCA麾下;

  这些巨星,是MCA撬动更多收入的杠杆,一部电影或电视节目若用了MCA的艺人,那么MCA会销售自家导演和编剧,并整体收取佣金,不仅推高了制作成本,还影响了影剧本身的质量;

  随着司法部调查的深入,MCA反守为攻放出风声,称要进行制作和经纪业务的剥离。朱尔斯还主动给1961年初新上任的总统肯尼迪捐钱、送礼,以期总统让其弟弟——负责反垄断调查的司法部长罗伯特·肯尼迪手下留情。

  但司法部仍然对MCA迅速提起诉讼。MCA当时准备收购环球影业,为使这笔交易顺利进行,MCA与司法部达成协议,同意彻底解散MCA的经纪公司,并在之后七年内不再进行收购业务。

  很多人都想看MCA接下来怎么走。沃瑟曼当年一手把明星片酬抬高,连带着令影剧的整体制作费用不断飙升。而当他手中只剩节目制作这一个“盾”时,他会如何抵御他自己造出来的“矛”?

  彼时,电视制作是绝对的买方市场,各家制作方为抢夺电视台的黄金时间展开激烈竞争。这种背景下,MCA以2亿美元的天价,把环球影业的60部电影、200部电视电影的电视播放权,打包出售给NBC,MCA则保留这些影片的联合销售、海内外影院播放、海外电视播放等收益。这些电影尚未开拍,但无论最终品相如何,NBC必须播放。

  这个空间绝后的合同,令MCA瞬间获得半垄断地位,而这笔明显利好MCA的震撼交易,竟是沃瑟曼和时任NBC总裁金特纳二人私下达成的。对此,NBC高层怒不可遏。

  沃瑟曼春风得意。1966年,《洛杉矶时报》刊登了他的话:“每当有新媒体诞生时,都会引发对其他媒体是否会消亡的猜测。自从电视出现后,很多电影公司开始清库存、遣散员工,等着倒闭。